
中心概况
依托蒙京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创新资源,重点解决自治区石墨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供给
内蒙古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25日被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培育并认定为内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成立后,积极引入高层次专业人才,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招聘了材料类人才组建了创新团队。目前中心拥有博士2人(其中柔性引进1人),硕士2人,本科生14人,基本能满足目前的项目科研需要。同时,创新中心还积极与业内知名专家、科研院所、当地龙头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对接,组建了包括以清华大学康飞宇教授为首的20余位业内专家、企业家代表、金融机构负责人在内的专家委员会,为创新中心在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咨询和把关,为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把舵定向。
北京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京研究院)是创新中心的全资子公司,是创新中心在北京下设的链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研发平台。作为创新中心在北京人才、项目、合作的窗口,蒙京研究院建有先进的材料基础实验和测试设备,在清华大学支持下组建了优秀的科研团队,具备专业的产品研发测试能力。
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上下游资源产学研协调,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合作开展研发、中试及孵化等项目,通过“科技兴蒙”等项目研发、开展项目对接会及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改善传统石墨及碳素行业能耗高、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石墨深加工技术难以升级、附加值低等现状。
目前创新中心建立合作单位80余家,储备项目10个,确定重点研究方向11个。共申请专利16篇,授权专利7篇。在研项目5个,其中两个项目进度研发阶段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准备项目孵化落地工作(项目进展报告见附件)。申报国家、自治区等各类项目10余项,其中5项科研项目得到自治区及乌兰察布市科技部门支持,同时公司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 ·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 ·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中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打造创新产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
建设新型创新载体任务紧迫而艰巨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不强。 ·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重要途径
发展历程
依托蒙京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创新资源,重点解决自治区石墨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供给2019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认定内蒙古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为自治区级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
2017年06月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 会印发《关于开展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2016年08月
工信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 设的指导意见》
2015年05月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2012年11月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组织架构
依托蒙京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创新资源,重点解决自治区石墨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供给发展规划
创新中心将重点建设“两个中心”、“一个基地”、“一个园区”。检测认证中心
建成北方最大、最权威的石墨(烯)检测认证中心
研发中心
为进驻的小试中试孵化项目、为成果转化项目和协同创新提供场地和公共设备仪器支持
中试及产业孵化示范基地
为进驻的中试孵化和工程化转化项目提供标准厂房
中国石墨应用产业园
为引进国内大型知名石墨(烯)高科技企业项目提供场地及服务
中心定位及服务对象
依托蒙京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创新资源,重点解决自治区石墨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供给服务对象主要有 :高校,研究机构,石墨企业。服务内容主要有硬设施和软环境。
硬设施 :中试厂房、孵化车间、检测认证、公共仪器、科研场地、生活设施。
软环境 :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引智引资、对接服务、成果转化、技术评估、金融服务、行业调研、技术转移。
定位
石墨(烯)新材料创新孵化平台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
制造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
制造业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功能
提供中试、检测等制造业创新公共服务
加强石墨产业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和工程化转化
加强石墨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